《鬼吹灯》我已经反复看了五遍,最喜欢的部分就是《云南虫谷》和《怒晴湘西》。
也许是出生年代的原因,以部分“文/化/大/革/命”素材为背景的那些段段落落,读起来感觉不堪重负,但正是如此才能从另一面体会到社会时代背景下的人生观,就像书中人物说的: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虽然他们不是工人阶级,但是这种精神是那个时代的主体存在,完全是在当时每个人的个人意志之上的。
看到有朋友说,全书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方面没有多少戏份,其实我觉得这样写刚刚好。为什么呢?正如刚才所说,《黄皮子坟》里,王凯旋和胡八一都是“问题知青”,上山下乡到了岗岗营子插队,又因为调皮捣蛋跑到内蒙古去找知青伙伴丁思甜,在那个社会时代背景下,谁也不会像当今一样,站在马路上冲对面的某个女孩喊“我喜欢你”之类,就算要说,也会像书中所写一样“能不能把纯真的革命友谊进一步升华”,又因为在那个时代长大,十几年后遇到杨小姐,索性还是这个脾气禀性,一直到从昆仑山里成功消除诅咒出来,在山洞里由杨小姐委婉地提出来“跟我回美国好不好”,所以我个人认为尺度拿捏的很是恰当,写的不多,但反而衬托出了感情气氛。
至于花玲和老洋人,虽然戏份少之又少,但是寥寥数笔也写的很是生动形象:从一开始坟前救下年轻的陈瞎子,那略显生疏的技艺衬托了他们年轻的经验不足;然后在山脚下从竹篓里放出大穿山甲(我一直对那个掘子甲模样的生物理解成穿山甲),表现了他们对本门事物中的先后顺序还是了如指掌的;直到最后冒失地走上桥头丢了性命,结合第一部中的情节,则从侧面写出了搬山道人鹧鸪哨的族人顷刻间只剩他一人,更加体现了当年这一族人生存几率更加渺茫与失落的心境。
类似之处全书有很多,虽然有些情节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或者感觉有些局促,或者感觉模糊,但精彩之处是绝对不可抹灭的,很好的作品,充满了惊粟与冒险,希望能与作者和更多朋友交流心得。
评论人: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