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的是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看完的直观感受就是乱乱的——三叔下了一盘很大的棋,但是自己并没有把自己的棋谱看明白。后开始看《鬼吹灯》,初以为它是山寨“盗墓”的一本劣作,读过两本之后才知道原来”鬼”系列才是盗墓之鼻祖。同时也渐渐觉得“天下霸唱”的文学功底与文化素养都是高出“三叔”一大截。而且“鬼”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着重与描绘纵向的时间关系,而并没有太过着力去写横向的关系。
什么意思呢?举《盗墓笔记》作比较。“三叔”在引出有三股势力同时参与争夺与维护那个长生不老的秘密的同时,还借助张家的古老家族故事与传统来为故事增添神秘感以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鬼吹灯》则是以摸金一门派的历史为纵线,虽然其中也加入描述了四大门派甚至是蜂窝山的势力,但都能看出来是有明显的详略对比的。这样使得故事虽不如“盗墓”的宏大,却是条理清晰,可读性更强,也避免了挖太多的坑后填不上对读者造成的心里伤害。
说实话,这部书并没有细细地来读,而是一目十行的看完了剧情,有些地方竟然需要往前翻几页来寻找刚刚作者实用典故的出处。如此下来,对整个故事的理解自然不会有那些“盗墓迷”来的深刻与全面。不过大体的故事是了解了的,整个思路框架也是了然于心,在这里白话几句还是心安理得的。
看到过一句话,讲的是读书的意义。说这句话的人将读书比作吃饭:从小到大吃了很多的饭,其中的许许多多已经不能记起吃的是什么了,但是他们很多已经化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估计盗墓这两部书我是注定记不住内容了,那他又能给我留下什么?
或许是对于中国古代传说文化的兴趣——在看完这两部书之后我会留意读物之中对中古传说的描写,就连买来没看过几页的《聊斋志异》也被我重新拾起。
或许是对于神秘的渴求与好奇——看完两部,尤其是《鬼吹灯》之后,我对宗教等等一些神秘有了更深的兴趣,甚至已经产生了信仰宗教而想法与意向。
或许……
有人说,这两部书就是所谓的“厕所读物”。但我觉得这个概念大概就是一个伪命题,哪里会有什么“厕所读物”。每行过目的文字都会对读者产生影响影响,只有对自己所读的心怀尊重,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价值吧。
对“盗墓两部”的态度,或许就是对文字的态度,更有可能是对生活的态度。
又扯远了,说了一些拙见和废话。
来自:学习委员王小胖